2020年6月15日,“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汉隶十二品新探”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展。此展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协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中国美术报》社承办,东煜文化为支持单位。展览共展出当代书法作品140余件,以及“汉隶十二品”原拓近40件。
山东画院山东书法院常务副院长赵长刚,研究员范正红、倪和军,创作员郑志群、赵凤砚、孙希民、徐延波,秘书长翟圣亮等八人作品入选展览。
参展艺术家以“汉隶十二品”为取法对象,或临摹,或创作,对经典做出合乎自己意趣要求的新诠释。同时,为了在学术层面上深化展览,展方邀请了美学家、书法理论家和精于版本鉴定的专家,分别就“理论”“鉴碑”“碑版”和“创作”四个单元做多维同时展示,其中十二种汉隶精品拓片涉及不同时代、不同版本,使观者能在这一传统图像背景下,以当代审美视角审视当前书法创作的精神面貌。
汉代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有着宏大精神内蕴的“汉隶”,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典范意义。以传统“品”的话语方式,重新发现和挖掘隶书的美,“汉隶十二品”这一概念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诞生的。《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华山庙碑》《衡方碑》《封龙山颂》《鲜于璜碑》《西狭颂摩崖》《石门颂摩崖》《大开通褒斜道摩崖》,是结合古人的评述选取的汉代隶书中具有典型美学价值的十二通碑刻。此次展览从文献资料梳理入手,对这些经典进行了一次新讨论、新阐释。在美学家张法先生看来,汉代隶书一直以来未有经典化的梳理,“汉隶十二品”这一新名称的酝酿和提出,意味着开启了汉隶经典化的新路。所以,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对图像文本的梳理、研究和对经典的学习,更是对经典的重塑、对“书法传统”的再审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汉隶十二品新探”开启了重新梳理“碑学”经典的系列学术活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在接下来的几年将陆续推出包括“三国魏晋南北朝隶书卅品”与“隋唐隶书廿品”在内的创作、研究以及展览活动。在书法界同人的支持和合作下,以“品”促自省,以“品”促发展,定将圆满实现展览追求的学术理想。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6日。
山东画院山东书法院入选作品欣赏:
赵长刚临摹《张迁碑》
范正红《拟汉碑意》
倪和军临摹《封龙山颂》
郑志群《拟乙瑛碑笔意》
赵凤砚临摹《开通褒斜道刻石》
孙希民临摹《鲜于璜碑》
徐延波临摹《开通褒斜道刻石》
翟圣亮临摹《西狭颂》